市场绩效
宋志平董事长出席 “第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并发表演讲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11-01-17
1月16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十二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有企业改革”,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光华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在开幕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志平作为央企代表之一受邀出席论坛,并在“国企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分论坛上作主题发言。
“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创办于1998年,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北京大学MBA联合会承办,迄今为止成功举办过十二届。每届论坛均聚焦中国经济发展与企业管理的热点,集聚了来自各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高级官员、企业家及精英,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开学术论坛和年度管理论坛之一。
宋志平作为央企代表之一,在“国企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分论坛上第一个作主题发言。他介绍了建材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阐述了他对国企创新的理解。他认为,企业在迈向新的产业时要用创新的思路,创新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思想、系统和模式的创新。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需要建立一套创新体系,因为企业是创新的需求者,是创新的投入者,但是创新本身需要学校、研究所和企业结合起来。他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建材集团创新方面的经验。他表示,中国建材集团一直以来坚持制度创新,走了一条“央企市营”的道路,坚持央企控股的多元化股份制、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建材集团建立起服务于集团的产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在打造“三新”产业,发展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型能源材料时,中国建材集团坚持走集成创新的路线。宋志平最后表示,中国在过去的30年发生了巨变,今后1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还会发生巨变,这个巨变不在于数量和规模,而是在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就是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宋志平的演讲观点鲜明、立意深远,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随后,宋志平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志学、国家信息中心综合部副主任蒲宇飞、湖北能源集团总经理傅振邦、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等共同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宋志平的精彩解答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与热烈掌声。
以下为发言实录:
宋志平:非常感谢光华管理学院在新年论坛上给我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分享一些点滴的体会,了解在充分竞争领域央企走过的道路。下面,我想分几段来讲。
首先介绍一下建材行业的情况。刚才主持人介绍,我也是国药集团的董事长,今天我主要想以建材的发展来展开我的话题。大家知道,建材是一个基础原材料行业,是一个既关系国计民生、又充分竞争的行业。这个行业在繁荣发展、为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问题。所谓“大”就是规模大,我国的水泥占到全球55%的产能,玻璃占到全球50%的产能;所谓“不强”,就是这些产能是通过几千家企业完成的。就全球水泥界来说,大水泥企业就有十几家,而我国水泥占全球产能超过一半,是靠4、5千家企业完成的。但是对于建材来讲,未来发展仍然是方兴未艾,因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城市保障房和新农村建设带来建材的刚性需求,做面条也好、包子也好、水饺也好,都需要面粉,进行建设也都需要水泥和钢筋。同时建材行业又是高度依赖环境、依赖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有负荷的一个行业,因而也是一个限制增量、需要进行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行业。这几年行业技术创新和企业创新不断加强,联合重组力度不断加大,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行业将迎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未来10年将是建材的黄金十年。
对于中国建材来讲, 10年前还是一个小企业,这些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尤其是“十一五”中国建材增长了近10倍,资产、收入从百亿元迅速增至逾千亿元。为什么发展得这样快?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我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来讲,在建材这样的充分竞争领域,央企要发展起来,其实就是两个字——创新。
首先是制度创新,中国建材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走了一条央企市营的道路,其核心内容,一是多元化的股份制、二是规范的治理,三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大家试想,如果在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里,如果没有建立起市场机制,央企怎么能做好?中国建材过去就经历过困难,前几天集团开会时,我对集团企业的负责人说,我们曾经是困难的一群人,曾经是落魄的一群人,我们在第一轮进入市场的时候打了败仗,但是痛定思痛、卧薪尝胆、吸取教训,我们重新站立起来,就是通过果敢的迈向市场,用市场的机制来改造自己。
今天讲央企在前进,首先是因为央企先进了、进步了,假定不先进、不进步,市场仍旧是无情的,就没有今天的转变。央企可以分三类:一类是关系国计民生需要央企主导的行业,例如石化、航空。第二类是既关系国计民生又充分竞争的领域,这类央企需要有影响力和带动力,成为促进行业发展的主力军;第三类是完全市场化的普通制造业和服务业,主要靠创新和品牌等增强活力获得生存和发展。建材是第二类,因为高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是基础原材料行业,既关系国计民生,又是充分竞争。所以在这样的领域里面,企业是用少量的资本金来吸引大量的社会资金获得发展,通过引导行业,让其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去发展,推动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这就是建材这类企业的历史使命。
中国建材并不是纯而又纯的国有企业,公司走了一条“央企市营”的道路。其核心之一的多元化股份制,中国建材采取的是正三七和倒三七的股本安排结构。正三七就是在上市公司里,在股票市场上,我们的底线是30%的相对控股;但是公司下面的权益融资仍然是股份制,采取的是倒三七,70%由股份公司持有,30%被其他的社会所有人所有。这样就把机制真正引入到央企内部,用少量的国家资本推动企业的发展。大家看到集团近年来营业收入、利润与资产总额的增长非常快,这就是通过创新来改变自己所取得的成绩。国资委邵宁主任曾讲,中国建材是国资委成长最快的企业之一。中国建材的快速成长离不开我们在央企市营方面做出的有益探索,这成为集团发展的重要动力。
围绕今天国企创新的主题,我也想讲中国建材的创新体系。在美国创新的基础是大学,日本和韩国靠的是中央研究院,即企业。我国过去的研发是独立于企业、独立于大学的中央部属的研究院所,后来大部分进入央企。我们讲产学研,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是怎么理解?我认为企业是创新的需求者,企业是创新的投入者,但是创新本身却需要学校、研究院所和创新的企业结合起来。中关村有很多创新企业,实际上创新企业不一定都要走上二板,做成大企业。在全世界许多创新企业并不大,是给大公司提供技术外包的,根据大公司的需要做一个方面的研究,然后卖给大公司。像国药,甚至全世界的药基本是这个模式。
国企创新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创新体系,中国建材现在的创新体系有中国特色,是将大的企业集团、研发院所和学校联合起来。中国建材到去年有1千多个专利,在国资委企业中排在了前面。过去北京有两个专利较多的单位,一个是联想,一个是北新建材,就是重视技术的投入和技术体系的建立。
中国建材在把水泥和玻璃做到全行业领先的同时,这些年也做了不少新产业,我们叫“三新”产业,即新型建材、新型房屋和新能源材料,在这方面中国建材走了一条集成创新的道路。例如风力发电叶片,中国研究风电最早的是上海,做的最早的是新疆,当中国建材认识到中国的风电事业要来临的时候,没有自己去研究,却在三年时间已经成为中国***、全球前三的风力发电叶片供应商,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通过收购欧洲第二大风电设备厂商德国NOI 公司,建立海外研发基地,由他们来做模具和设计,100多洋人顷刻之间成为我们的员工。我们将核心技术引入国内与我们的生产制造结合起来,现在中国建材已成为中国风电事业的领跑者,5兆瓦的风力叶片已经下线。
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就是说我们在迈向新产业的时候要用创新的思路。创新不止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是思想创新,是系统和模式的创新。所以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即使中国建材有1万名科学家,有13个一流院所,我们也要开放系统,在符合集团战略的前提下,把社会上的资源更好地纳入进来,然后去集合资源,集成创新。
由于时间的关系,关于建材我就讲这些内容。关于药大家也很关心,我只简单说一下。最近国药重组的上海医工院刚刚卖给跨国公司两个技术,一个技术卖了1000万欧元,一个技术卖了600万欧元,这说明什么呢?其实创新和技术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怎么想,如果企业把心思用在这里,把财力用在这里,我相信我们像过去做制造一样,在创新上也会成为创新大国。“十五”开始的时候我们认为无线通信很神秘,可是现在华为、中兴等企业现在已经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我想10年以后,2020年,按照现在自主创新的路走下去,包括医药领域,我们都会走在前列。
过去的30年我们发生了巨变,今后的10年,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还会发生巨变,这个巨变不在于数量和规模,而是在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是我们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提高。我满怀信心,满怀期待!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