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民
宋志平参加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首届)发布会谈国企改革和企业家精神
来源:CNBM 发布时间:2017-12-2812月28日,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办的“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首届)发布会暨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中企研首席顾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邵宁就《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做了专题报告。国务院国资委副秘书长彭华岗,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范斌,中企研会长、中国建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志平分别致辞和讲话。宋志平在讲话中强调了企业的机制改革和企业家精神。小料将演讲全文分享给大家~~~
演讲全文:
各位来宾,各位同志:
今天是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发布会,非常重要,尤其是邵宁主任、华岗秘书长出席发布会并作了演讲。今天还来了不少的同志,有的是成果的获奖者,有的是企业的领导人,也有很多是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大家齐聚一堂,我代表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感谢大家的到来。我讲三段话:
一、介绍研究会情况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是一个老牌子的协会,那时候正值上一轮改革,当时在国家体改委下成立了研究会。研究会的第一届会长是社科院企业所的蒋一苇同志,后来高尚全同志做会长,一直到2011年应该换届的时候,邵主任、华岗秘书长提议,那时讲改革的不多,改革是一个比较远的词,但宋志平谈企业改革,可以选大企业的领导人来做会长,当时就选我来做了这个会长。
2012年,十八大报告把改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通过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国有企业的改革包括混合所有制,提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推动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研究会2011年换届之后,到2012年迎来了一场改革的东风,工作进入了全面快速的发展阶段。
我们叫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最初的目标是国企改革,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光是国企,民企也存在着改革的问题。改革是任何一家企业都面临的问题,企业在不停地适应新环境,我们要进行制度上、体制上的改变,国企面临市场化的问题,民企也面临股份制、规范化的问题,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名称中“改革”的涵义也在延伸,也在发展。
这个研究会的名称里还有一个词是“发展”,不光要研究企业的改革,还要研究企业的发展。十九大的召开,包括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我们的发展定位为“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这些年,我们确确实实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我所在的中国建材在成立之初只有20亿元的销售收入,今年达到了3000亿元,我2009年做国药董事长时,国药是360亿元的收入,2014年我离开时达到了2500亿元,今年要超过3500亿元的收入。这是什么意思呢?在高速增长阶段中,我们的企业也是高速增长,现在已经有115家中国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这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的企业和国家一样经历了高速增长阶段,现在我们的企业也要和国家一样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熊彼特1912年出了一本书《经济发展理论》。其中说,一万辆马车还是马车,只有蒸汽机车才是质的变化,才叫发展。我们之前一直是高速增长、规模增加,现在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指的是质的变化,这个变化是很大的。
什么叫做高质量的发展?怎么适应高质量的发展?什么叫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最近都在研究这些问题,我们研究会也在研究。从过去重视速度到重视效益,从过去重视数量、规模到重视质量,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
我们叫研究会,但还不同于别的协会,我们是大家在一起研究问题。今天这个会也是高朋满座,我们要“干”,但还要把“想”放在前面,更多地好好讨论、好好思考,谋后而动,这也是研究会想给大家提供的平台。这几年研究会起到这个作用,一些重大的改革议题,一些重大的发展变化,研究会都会给大家提供研究和讨论的平台。
二、介绍发布成果
这次发布的成果有两大本书,很厚,沉甸甸的,不是大家一年的成果,是研究会成立以来大家所作出的成果,总结了国家的改革、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宏观经济,而微观经济这一块,就是对企业的研究和企业的发展的总结是不够的,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就要做好这个工作。
最近全国MBA指导委员会在大连搞了一个案例中心,也要和我们研究会结合起来。我们要加大对于微观企业的运行、创新方面的研究,尤其是改革发展的研究。这次研究的成果,既有央企的,也有民企的,既有实体经济的,也有很前卫的新经济的,各种各样的都有。
这次成果可以作为一个引子,我们以后会把成果做得更好。刚才华岗秘书长跟我说,也想总结一大批,包括格力、华为,也包括央企里面改革发展有成就的企业,我们认认真真地去总结。在改革里,既要积极地试点探索,同时对于以往的经验也要认真地去总结。比如混合所有制,我们要推进试点,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们有那么多混合试点,效果怎么样,他们做的好不好,我们要不要总结。我认为,我们要把试点和总结成功的经验结合起来,让大家学习参照,这个也非常重要。
研究会的财力不是太够,我们也想多资助一些研究企业成果的研究人员,因为研究费时间费精力,有时候还要有物质方面的支持,下一步也希望能够有一些资金支持我们,增加研究经费。
三、关于改革
邵主任和华岗秘书长指导多年企业改革工作。我也想就改革谈两个问题:
一是改革的机制。改革的机制非常重要,机制不光是国企,包括民企同样存在机制的问题。什么是机制呢?机制指的是管理者、员工,他们的利益和企业效益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他们有没有关系?如果没有关系,谈不上机制。过去我们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那时的企业是没有机制的。最后这个企业的员工是冷漠的,大家没有活力,没有动力,也没有热情。上些年纪的同志都经历过老国企,那时候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我们当时提出“破除三铁”,其核心就是想创造机制,可是改革这么多年,今天回过头来看,我们最没有到位的还是机制。
最近国资委也在推进机制方面的变革,央企至少有几件事可以做,比如说在管理层的机制上,可以做股票增值权、股票期权,让大家有个激励机制。因为出去路演时,投资者最后一个问题总是问,宋先生请谈谈你的机制,有没有激励。我每次都说有。他们问有什么?我说股票增值权。他们又问兑现了没有?我说兑现了。
为什么大家都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投资者买了你的股票,如果你的管理层和你的股票毫无关系,投资者不敢买,因为你和投资者的利益不一致。他希望你的管理者能有这样一个激励机制,这非常重要。既然我们选择了上市这条路,我们就应该按照上市公司的机制,按照所有权的愿望来改造我们的机制,而不要相反。这就是我们讲的机制。
员工在企业里面应该有什么机制?就是我们老讲的利用超额分红权,最近中国建材也在推这个事。在西方跨国公司中,到了下半年基本上都会知道自己收入有多少。因为一块是固定的薪水,一块是分红,今年的效益好,分红就多,效益不好,就没有分红。
前年我见日本三菱商社社长,他跟我讲今年企业不好,所以员工就没有分红,高管人员每一年分一次股票,股票退休后才能够流动。分红权是50%对50%,和效益相关的这一块占到50%,年底如果做得好还有特殊奖,占20%。他们这种大型的跨国公司,机制是最核心的。
民营企业也不见得都有机制,虽然你想多赚钱,但由于机制做得不好,同样做不起来。美国私有制企业每10年就有80%不存在了,不是说因为你是这样的体制,你就一定能够搞好,这也和企业的机制、创新能力等有关。
同样一个民营企业,有的发展快,有的发展慢,有的机制好,有的机制就不好。我们现在重点要研究企业的机制,而且在1+N的1里面,就是指导意见里有一句话非常重要,企业的分配权利是企业的法定权利,任何人不得干预。我记得马凯同志专门给大家解读这句话,企业的机制改革是有空间的,但是很多企业没有去做,没有搞内部的激励机制。其他的大家都讲,我想在机制上讲讲,中国建材现在正在进行机制改革。
二是改革需要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这个概念是舶来品,习总书记多次提到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习总书记说,市场的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习总书记对企业家有着殷切的期望。这次十九大报告当中,就提到了要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大家注意,他用的是“保护”和“激发”,保护的反义词就是伤害,激发的反义词就是压抑。
我们现在要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精神,让他们能够安心安业,能够投身到改革里面来。上一轮的国企改革很有魄力,破除了当时的体制藩篱,使得国企向前走。今天的情况比当时好多了,一是外部经济环境特别好;二是经历了过去40年,我们现在也有了改革经验;三是今天有了1+N顶层设计,1早就出来了,N基本上都出来了,制定了一些规则,理清了道路,指明了方向,大的路线图划出来了,而不是简单地摸着石头去过河。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一是加快试点,二是加快推进改革。炮兵开炮打完了,该步兵前进了,我们的企业家要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改革的洪流里来。还要用企业家精神从事改革的事业,这非常重要。没有企业家的广泛参与,没有企业家精神来推动改革是不行的,所以我们要把顶层设计和首创精神结合起来。
我们现在的改革需要企业家一马当先,在学习领会1+N改革精神的情况下,加大能动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全面地推动这场国企改革。
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成果发布链接 由中企研组织的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申报审定发布活动(首届)审定产生的优秀成果共108项,其中包括中国建材集团及所属企业申报的涉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创新、国际化、两化融合、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党建等多方面的成果。这些成果通过深入总结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经验与理论创新,多方面多角度呈现我国企业改革发展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对中国企业的改革发展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一些成果在创新实践中获得了较好的实效。 国务院国资委领导,工信部政策法规司、国务院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中国企业联合会、新华社瞭望智库相关领导专家、成果创造人和成果申报者、相关研究院所、高校、企业和媒体代表400多人参加了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