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动态
集团所属企业中材科技登上央视“隐形冠军”专题报道
来源:中材科技、央视新闻 发布时间:2022-08-22焦点访谈
8月18日,中央电视台晚间《焦点访谈》栏目,播出“隐形冠军 乘风而上‘能’动世界”专题报道,全面介绍中国建材集团旗下中材科技所属中材叶片发展成长的艰辛历程,回顾了叶片产业从孵化、第一支叶片下线、再到自主创新全过程。
乘风起步蓄势待发
风电是清洁、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全球都在大力发展风电。作为全球最大风电市场,我国有大约6000多个风电场,超过17万台风力发电机在日夜不停地运转。截至2021年底,我国风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亿千瓦,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虽然风力发电机远远看去外观很简洁,但其实它包含了多个高技术含量的部件,其中有些部件就是“隐形冠军”企业生产的。
中国东部福建沿海,这是中国开发的大型海上风电场之一。风力发电机的叶片长90米,风机叶片占整个风机投资成本的20%,是风力发电机的重要部件之一。理论上风机叶片越长,面积越大,捕获风能的能力就越强,发电的能力也就越强。这样的庞然大物遍布世界各地,而全球许多顶级风场的叶片都出自于一家中国的企业——中材叶片。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阜宁的工厂,是亚洲最大的风电叶片供应基地。车间里,工人们在进行叶片的蒙皮铺设,他们生产的是93.2米长的叶片,而在另一个车间里,全球最长的海上叶片已初具雏形。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李成良说:“现在正在生产的是122米,全球最长的海上叶片,这个叶片采用了最先进的高性能翼型和碳纤维拉挤技术研发而成。”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忠民说:“这个产品的成功推出,表明我们的设计能力和产品开发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中材叶片这十几年的成长发展历程,也是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成长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引进了三台风力发电机组,开始尝试风力发电机组的开发。从1996年开始,“乘风工程”、科技支撑计划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推动了风电技术的发展。
院所“孵化”乘势而上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北京玻璃钢研究设计院开始改制成企业。因为在复合材料技术方面有着多年的技术积淀,他们决定进军风电叶片领域。
薛忠民说:“真正用到风电叶片,我们还缺气动设计、结构设计,以及完整的产品设计,咱们要数据库没数据库,要经验没经验,在前几年,主要精力还是在技术上要补短板,要跟跑。”
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鲁晓锋说:“叶片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工艺很复杂,设计和制作都很难。从结构上,叶片实际上是个悬臂梁,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看着是刚性的,实际上风来了以后,它得往一边绕一下,整个是比较复杂的结构设计,叶片越大越容易弯曲,所以要抗弯,在大的同时,又要重量轻。”
除此之外,叶片要适应不同风场的条件,抵抗恶劣的环境,海上风电叶片要考虑防雷暴、防盐雾、防腐蚀,沙漠地区要防风沙,高寒地区要考虑除冰等需求。这都对叶片的材料、加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5年,北玻院成立了风电叶片研发项目组,他们与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合作,共同开发27米长、1.2兆瓦的风电叶片。
薛忠民说:“第一批派出了5人的研发小组,当时的气势,我自己都挺感动,直接从中关村扛了5台电脑,5个人,5台电脑,5个月,在哈尔滨租住的房子,非常艰苦。”
从模具开发到产品研发,他们联合开发完成了国内第一套1.2兆瓦的叶片。
顺势发展攻坚克难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实施。在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下,中国风电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装机容量快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中国风电叶片行业的迅速发展。正是在这个时期,中材科技风电叶片股份有限公司在北玻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风电叶片,从研发成果,到批量生产的产品,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薛忠民说:“有那么一两个月陷入了停顿状态,出一支叶片的主梁,有皱褶,出一支报废一支。主梁发挥主承力作用,所以它有点皱褶,将来有可能就是破坏点。当时真的陷入了迷茫之中,因为临近春节,大家本来按计划也要完成试制,热闹过年。一个梁出去就一二十万,说又报废一辆小轿车,心疼。当时急到什么程度?我们团队成员之间恨不得见了面就要打架,因为有争论、有分歧。”
不断失败,反复重来,经过近半年的痛苦磨炼,第一支可批量生产的40.25米叶片终于试制成功,这是当年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国内最长的风电叶片。在跨过了这个关键门槛之后,企业开始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如何把产品做到世界一流?仅靠锲而不舍的闯拼已经不够,唯有创新才是发展的方向。
他们创新性地把液体成型技术应用于风电叶片的生产制造,彻底改变了叶片行业原来传统的手糊制作方式。中材叶片打造了材料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体系,在生产中研发了多项专利应用技术,填补了国内叶片行业空白,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